close

今年端午連假,我們提前二天(0623)出遊花蓮,有了蘇花改,從台北到花蓮真的方便許多,6點半出門,不到9點半就抵達小旅行第一站「白楊步道」。

一進入太魯閣峽谷,就會被巨大高差及狹窄深峻的V形谷地形震撼,再細瞧岩壁會發現岩石主要是由大理岩構成,大理岩是一種變質石灰岩,只有在地下十數公里深處、高溫高壓的環境之下才可以形成。

最早的古台灣島,形成於一億多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大約600萬年前,菲律賓與歐亞板塊碰撞,在這兩個板塊擠壓之下,台灣島被推出海面,並形成高聳的褶皺山脈,稱為「蓬萊造山運動」,而原來深藏在海底的厚層大理岩,也因此被推擠而出露到地表。至今菲律賓海板塊仍持續碰撞歐亞板塊,所以中央山脈以每年0.5-1公分的速度隆起,中央山脈東翼地區是台灣最古老的變質岩地區,在河水沖刷下露出大理岩層和大南澳片岩。太魯閣大理石峽谷在長期地殼抬升、立霧溪水不斷向下侵蝕下切的兩種作用力下,再經過百萬年的時間,慢慢就形成了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A 級的景觀。

白楊步道位在中央山脈東斜面、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海拔480 公尺,地質屬於台灣最老的地質。步道入口在台八線中橫公路168 公里明隧道處,距離天祥約500公尺,往返約2-3小時。

白楊步道原本為台電的施工道路之一。1984年台電計劃截取立霧溪各大支流之水,以為溪畔與谷園兩個水力發電廠之用,這項工程稱為「立霧溪水力發電計畫」,為了建設各取水口之水壩,台電陸續開鑿出6條施工道路,其中自天祥隧道上口,沿立霧溪向上游延伸至「白楊壩」預定地,即是白楊步道。

不過這項水力發電計畫引起中外學者一致的反對,因為有破壞峽谷生態和景觀之虞,例如,立霧溪中游的水都會被引流去發電,靠立霧溪水侵蝕刻鑿而成的太魯閣峽谷,將面臨無水導致難以繼續發育,崩落下來的岩石也會因為沒有水流將它搬運到海邊,使溪谷不斷堆積落石。經建會在匯集多方意見之後,在1986年正式宣佈擱置該計劃,同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遂將施工道路改成健行步道,而白楊瀑布的景觀也因施工道路的闢建,才得以讓人容易親近。

白楊步道沿著立霧溪的支流瓦黑爾溪、立霧溪的上游塔次基里溪而行,全長約2.1公里,主要的景色以峽谷景觀、激流深潭為主,全程經8個隧道,因此「多隧道」與「多水」是步道的兩大特色。

未訪白楊步道前,我浪漫地以為步道是一條種滿白楊樹的步道,想像畫面似如李白《勞勞亭歌》裡的「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或如Claude Monet的「白楊木」系列,但走到步道入口見景觀和想像迴異,才知「白楊」之名不是得自白楊木。名稱由來其實是一連串的錯誤,1956-1960年政府修築中橫公路時,以為「古白楊」地區的意思是,“古時候這裡的地名叫白楊”,所以在「古白楊」上方的中橫路段,取了一個「新白楊」的地名,1984年台電沿著塔次基里溪開鑿施工道路,就把這條通往白楊的道路稱為「白楊路」,水力發電計畫終止後,施工道路變成步道,「白楊路」就變成「白楊步道」。

順帶一提,位在塔次基里溪畔的「古白楊部落」(Kbayan,昔日合歡越嶺古道最大的部落),Kbayan的族語詞意是紀念建立部落祖先Payan,Payan死後遂以其名為部落命名,即Kbayan(古白楊部落)。關於「古白楊」還有另一說法,即「準備出擊之地」,昔日太魯閣族出戰霧社族都會在此過一夜,由此可知,現在的白楊步道,其實和「古白楊」關聯不大,倒是這裡是泰雅族「達歐拉斯」部落的舊地,「達歐拉斯」在泰雅族語中是「斷崖」的意思,所以白楊瀑布最早的名稱是「達歐拉斯瀑布」,或許白楊步道也應該稱為「達歐拉斯步道」才對。

我們車停白楊停車場後,沿公路步行至步道口,在入口隧道前,可觀察立霧溪最大支流大沙溪繞著對岸的山嘴,呈一「掘鑿曲流」,而過了白楊步道的第一隧道後就是瓦黑爾溪,也就是說第一隧道穿過的那座山是兩條溪的分水嶺。

穿越車來車往的明隧道後就是白楊步道入口,貼在步道入口的注意事項:請戴安全帽(但大家都沒戴...)、攜帶手電筒(有手機照明)、沿線注意落石及毒蛇、毒蜂(這點令人擔心@@…)。

白楊步道一共有8個隧道,第一個隧道最長,長達380公尺且完全沒有路燈,所以隧道內陰暗潮濕。因為隧道岩壁會滲出如小雨滴般的水,彷彿是天然的冷氣,對比隧道外37度高溫,裡面氣溫很舒服。據說隧道有斯文豪氏赤蛙,不過或許天氣太熱沒聽到蛙鳴。

白楊步道隧道內的岩壁常見石灰華(karst)地形,這是地下水下滲、溶解大理岩過程中,將碳酸鈣攜出,在滲出隧道時,沉澱碳酸鈣所形成。近年已有研究指出,太魯閣峽谷的石灰華(鹼性之環境)中有許多附著物,其上生長有好鹼性微生物,長期監測記錄其微生物多樣性之變遷,可以做為未來環境變化的指標與開發限制的依據。

第一隧道穿過大沙溪與瓦黑爾溪之間的稜線,稜線頂部為河階地形,所以一走出長隧道,景色乍然開闊,迎面而來就是平坦的階地,階地上設有解說站,介紹整個白楊步道的概況與資源特色。

從階地水泥橋望向右方,可見瓦黑爾溪繞饅頭山順流而下。瓦黑爾溪在步道中段匯入塔次基里溪,最後與大沙溪合流為立霧溪。

越過水泥橋,正式踏上白楊步道,步道沿著瓦黑爾溪,出露礫石層,礫石層原本位在河床,因地盤抬升、河流下切,所以礫石層離河床約30公尺。遍布河床上的大大小小石頭,大的石頭是山崩掉下來的「落石」,小的石頭是河流帶下來的「轉石」,因河流搬運、溪水侵蝕、滾動、已磨去稜角,被雕琢成圓滑的卵礫狀。沿線的岩石多是天長大理石與谷園片岩等多種岩相。

一路上都會看到這種用小石塊疊起的石頭塔,不知是祈福還是辟邪還是許願?

慢走步道,欣賞峽谷溪流景觀是重點,但喜愛植愛的人沿路可見苦楝、九芎、山黃麻、山鹽青、地衣、蕨類等,讓我覺得驚奇的是「東方狗脊蕨」(又叫台灣狗脊蕨),這種蕨類常見於低海拔地區,最特殊的是,它近兩公尺的葉片上,長滿密密麻麻數百個“不定芽”(一種無性生殖方式)。

除了東方狗脊蕨,「羅氏鹽膚木」也是很特別的植物,它又稱山鹽青,因為果核外皮有鹽份,可取代食鹽,往昔原住民多使用山鹽青來攝取鹽分。

步道前段沿著瓦黑爾溪、後段沿著塔次基底溪蜿蜒而行,瓦黑爾溪在第二隧道前觀景台注入塔次基底溪,但因觀景平台前林木茂密遮掩,所以只聞轟隆的水聲。過了觀景平台,看山川大美,慨嘆當世界都朝向物質文明演化,我們是不是都忘了,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首古老的歌?

燦爛陽光下,第三隧道的皺摺岩壁,仿似人的深沉的哀思!人或許是透過內心去瀏覽風景。曾讀過一段文字,大意是,部落老者說,以前我們住在大自然裡,那是神與鬼的所在,我們因生活環境而融合感受,進入與萬物一體的自然脈動之中,在這個脈動裡,我們能輕易看見、看穿自然的訊息,我們的想法來自靈魂的最深處。

我微觀葉脈的沉靜紋理,也觀察山嵐幽谷,也傾聽風的話語…,生命仿是一場饗宴,此刻,心情帶著歡度節慶的快樂。

四周山脊線蜿蜒起伏,盛滿了寂靜,我傾聽這無聲之韻,與她的律動一起移動,融入萬物的和諧之中。

進入第四隧道前不遠處(1.5K),有一片裸露的岩壁,地質以黑色片岩和綠色片岩為主,岩層破碎不穩定,因為屬於順向坡,每逢大雨,上方岩石容易滑落,是步道全段較危險的路段,被稱為大崩壁。

峽谷地形要千萬年以上才能形成,當我們每天匆忙著日日生活的同時,另一種時間正悠悠地流著,留意到另一種時間,會不會讓我們對生命,有更大、更遠的視野?

當我看到一對年輕夫婦帶著3個小孩,停佇在第四隧道出口欣賞塔次基里溪峽谷景觀之美時,心中突然浮現在某本書裡讀到的一句,「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個地方,透過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風景也會有所不同吧。」

走在第五隧道中就可以聽見濤聲,因此第五隧道又稱「隧道聽瀑」,這個隧道還有一個特色,出隧道回望,未經雕飾的隧道出口,彷彿是天然洞穴一般。

第五隧道口以塔次基里橋連結對岸,這裡也是塔次基里溪與三棧溪的匯流處。在橋上俯看,見湍急水流沖擊橋柱,在橋下形成掘鑿曲流地形、鋸切峽谷、河蝕凹壁、河蝕洞等地形。

走過白楊吊橋就是觀景平台,抬頭看一跌三頓的白楊瀑布,對比塔次基里溪衝入深潭的慷慨激昂,如裁一條素的三棧溪姿態優雅如詩。白楊瀑布位於三棧溪切入塔次基里溪處,由於兩條溪流侵蝕速率不同,塔次基里溪的侵蝕力遠大於三棧溪,導致河床間形成明顯落差,造成壯觀的支流懸谷瀑布,太魯閣族人稱它「達歐拉斯瀑布」,為斷崖瀑布之意。

白楊瀑布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已知最大最壯觀的瀑布, 6月瀑布水勢微弱少了生氣,不過雖不見玉瀑傾洩,但絕頂懸泉,仍嘆造化功。

過了白楊瀑布續向前行,穿過第6、7隧道,約三百公尺就可到達水簾洞。水濂洞的形成,其實是當年台電開挖此段隧道時,不慎鑿破水脈,於是地下水循著岩石裂隙流出,從隧道頂岩壁頃洩而下形成水濂,是為奇觀。不過也因為如此,隧道內的岩層有可能受到泉水沖蝕而鬆動掉落,具潛在危險。生性膽小的我在洞口猶疑一會兒,後經遊人甲乙丙鼓吹說一定要進去看,才換上雨衣,拉著小花君的手踏水入洞。

貼著山壁邊有一條小徑,但石路溼滑、岩壁為凹凸不平的黏滑鐘乳石,需留心碰到頭,且因去回就這一條路,二邊錯身甚是困難。越往裡面走,只見隧道頂壁多處滲水,山泉順流而下積聚在大理岩地面上,雖有些冷冽,但在夏季是天然的SPA。水濂洞即是白楊步道的終點,雖然後面還有路往更深的山區和第二水濂洞,但因為多處崩塌已無法通行。

自然潛藏著不可思議的靈性和神性,而寂靜是通往更大領悟的入口,在這空無一物的狀態裡,不是什麼也沒有,那裡有豐沛的能量。我們生活的步調太快,心跳速度也太快,與自然的節奏不同,放鬆下來,呼吸心跳與周圍世界打起相同的節拍,學習與她的律動節奏一起移動,內心就能達到「神聖的寂靜」(Scare Silence)。

與自然越親近,我就越有活力。走在結合了隧道、山岳、峽谷、溪谷、瀑布、水濂洞等諸多景觀的白楊步道上,透過寂靜與開放自己全神貫注於自然體驗,自然之靈的美,靜靜地滲入靈魂之中,因此離開步道後,心裏滿溢溫柔、安靜,當小花君問接下來再去哪裡時,我的感受是,被美上下左右圍繞後,旅人的靈已被滿足,心已被豐盈,一如印第安納瓦霍人的感恩祈禱:「美─在我之前;美─在我之後;美─在我四周。」今天,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