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通關古道大水窟往往大分的路對我們來說是一條未知的路段,網路上詳細的爬山紀錄並不多,因莫拉克風災坍方嚴重,此路段從2009年8月封閉到2019年10月,終於開放山友可以申請進入。在那之前,山友們只能偷偷摸摸進入,在其中的土葛崩壁路段還發生多次山難。我們帶著衛星電話在身上,在還能面對玉山北峰基地台上網的大水窟山屋旁山坡前對家人報平安後的隔日,我們正式翻過中央山脈往東走,接下來的四天行動電話將沒有訊號,直到最後一天出南安之前數公里的佳心,才會再有網路訊號。

日八通關越道路與清八通關古道在大水窟水池分道揚鑣之後,兩條古道就往不同方向前進,不再交錯,直到玉里(舊名: 璞石閣)兩條古道的終點才再相聚。

 

上圖來源: 林一宏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按此看大圖

歷史:

明治43年(1910年),日本台灣總督府政部警察本署測繪的五萬分之一台灣蕃地地形圖中,在拉庫拉庫溪北岸標出塔爾那斯、那那托克、亞宋、伊博克、馬西桑、阿波蘭、塔洛木、阿桑來戛、異祿閣、卓溪、巴巴夫爾等布農族11社;南岸標出塔達芬、闊闊斯、耶西洛、烏賽克、大分、夢娜邦、伊霍霍爾、喀西帕南、佳心、哈比等布農族10社。

1915年的喀西帕南、大分與阿桑來嘎等一連串抗日事件有30個警備員喪命,1916年五個拉庫拉庫流域的駐在所因此被裁撤,在1917年的能高越嶺道完工後,讓台灣總督府當局決定必須採取積極的手段修築此區域的警備道路、直搗大分地區才能切斷拉庫拉庫流域布農族人與阿猴(高雄)荖濃溪與台東新武路溪方面布農族人的聯繫,並壓制此地布農人族人的反抗。

1918年(大正7年)8月2日玉里支廳長松尾溫爾及警部梅沢柾率領38人調查隊踏查伊霍霍爾溪谷北岸部落聯絡道,走卓溪山稜線來到阿桑來戛、再走清八通關古道至阿波蘭社,爬阿波蘭山展望南岸喀西帕南社及北岸異祿閣社,涉馬戛次託溪上游,過馬戛次託山西腰至馬西桑社,與蕃人談判,使其同意開路。之後,為了避開布農族的攻擊,他們爬上秀姑巒山,繞遠路北走郡大溪馬西太倫社下山,於8月14日回台北。

事後八通關越橫斷道路的定線會議一次又一次的招開,因為人事更迭的關係,許多不曾吃過"兇蕃"苦頭的強硬派人士逐漸掌握決策,認為既然要採取積極鎮壓的態度,就不應該選擇清國路線(清八通關古道),當時拉庫拉庫溪北岸的馬西桑、阿波蘭、阿桑來戛等社都是算親日的布農族巒社群,況且清國八通關古道採用的路線是最短距離,以連續的石階直上稜線、植下溪谷的築路方式,砲車根本無法拖行,即使有辦法用人力搬運大砲至太魯納斯社,也因為距離大分太遠,無法達到威嚇攻擊的目的。經過十個月的激辯,八通關越道路最後的定線,終於如花蓮港廳前廳長飯田章所願,採取拉庫拉庫溪南岸路線,準備像一把利刃一樣,插進布農族施武郡群的心臟。

上圖為網路搜尋到某學校報告中,由學生曾惠君與潘志雄繪製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出東段的清八通關古道與日八通關越道路的位置。

1919年6月10日,由梅沢柾擔任工程隊長,大批武裝警察的警戒下,八通關越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走伊霍霍爾溪谷南岸路線,從卓麓至石洞。第二期工程自1920年5月10日起從伊霍霍爾溪谷穿過大分至大水窟段。1921年1月22日全線及分線竣工,其中包括,從托馬斯、大分與佳心延伸出的四條支線到馬西桑、賽珂、華巴諾與阿桑來戛四處。八通關越嶺道的開闢雖然艱辛而費時長達一年九個月,但花費並不算多,主要是當時利用了蕃社的義務勞役,以及平地保甲的義務勞役,加上軍警人力的動用,使得費用大幅降低。

施工期間總共犧牲了一百零四條人命,幾乎是用鮮血來開拓的。越道路完成竣工的兩年內,日本人被布農族人狙擊的事件不減反增,各駐在所的警察還是隨時面臨殺身之禍。所以八通關越嶺道東段與西段很大的不同點就是,沿路有17個紀念物(碑),紀錄各個事件或死亡的警員名字,每2、3公里很密集的就設立駐在所。

八通關古道東段主線(大水窟之後到玉里)一開始設立20個駐在所,1921年越道路完工之後還是時有駐在所巡查被殺事件,1922年6月再追設16個駐在所,主線上總共有36個駐在所、另外四條支線有6個駐在所。之後因情勢狀況,有增建也有廢除部分駐在所,到1940年沿線駐在所僅剩下24處。

 

第三天12月27日 大水窟山屋→大水窟駐在所米亞桑駐在所→馬沙布駐在所→沙沙拉比駐在所→托馬斯駐在所→朋珂駐在所→意西拉駐在所塔達芬駐在所

今天的行程要趕路到塔達芬駐在所,所以天還沒亮5:40AM我們就出發了!

5:59AM經過大水窟山屋(因昨天傍晚已經來看過,所以就沒有停留,繼續前進),這路段里程標誌是從大水窟山屋算到托馬斯駐在所總共9.3K。
 

棧橋從托馬斯那頭算過來,這是東段最後一個棧橋編號9號

 

 

6:30AM天開始微亮,我們開始感受這這段在雲海之上的八通關古道之美



這段路上因多年不開放,路上不少刺柏擋路,但是高度一下降到2800-2900公尺,刺柏就沒了。
 

好多好多板凳菇(猴板凳)

突然一個轉角,沒有長滿樹木,可以看見遠方的山景(左起秀姑巒山)

7:05AM天全亮,遠方的馬博橫斷山脈也一清二楚

 

走在充滿松針的古道上

一個轉角往東,一整片的大雲海就在前方,目前我們的高度還在2800公尺左右,但是今天的行程我們要從海拔3193公尺的大水窟下降到海拔只有1648公尺的塔達芬駐在所,接下來沒多久我們將進入雲層區就會變成"起霧"了。


7:50AM我們抵達米亞桑駐在所遺址(距離大水窟山屋3.7K, 距離托馬斯5.6K處)

米亞桑(mai-Asang)是布農族語,意思是『老家、家鄉』。 mai表示"過去的",Asang是大部落。兩百多年以來,從西部往東部遷移的布農族人,無論是巒社群或是郡社群,第一個落腳點就是米亞桑社這個地方。他們在這裡居住了一陣子,再分別往北、東、南各自去找建立部落的新地點,把米亞桑這個中繼站留給新到的布農移民。(資料出處: 最後的拉比勇,徐如林&楊南郡 著)

高山型米亞桑駐在所(ミャサン駐在所),海拔2650公尺,設置於1920年12月2日(1944年裁撤)。

駐在所一年之中有大半時間被白霧籠罩,據日治時期的紀載,這裡每年十月就會結薄冰,11月底到翌年的2月會降雪,即使是盛夏之季,此地氣溫也只有18度左右。每當冬季,位置最高的大水窟駐在所冰封而無法運作時,大水窟駐在所的警察與家眷就會撤退到米亞桑這個冬季行館,高山的新年也因為人數倍增而熱絡溫暖喔!

以前的冬天相當寒冷,但是現在地球暖和的關係,我們在12月底抵達米亞桑駐在所,沒雪也沒冰,氣溫也大概在10度左右。

 

東台灣展望的米亞桑駐在所舊照片

駐在所建築物已不存在,近為混和林,平台僅有一階長38公尺寬30.5公尺,平台上有二葉松。

駐在所平台現狀圖(資料來源: 2011日治八通關越嶺古道文化資源管理與遊憩計畫報告)


駐在所的視野還蠻不錯的,可以看見遠方的山脈

這張米亞桑駐在所舊照片應該是在駐在所往大水窟方向一段路上拍的。



 

僅存的駐在所駁坎遺跡

8:03AM繼續上路

8:40經過舊崩塌段(2009年之前玉管處立的警告牌),經過多年,地質都已經變得穩定好走

 

8:47AM抵達馬沙布駐在所遺址(距離大水窟山屋5.2K, 距離托馬斯4.1K處)

馬沙布駐在所,海拔2422公尺,設置於1922年6月13日(1934年裁撤)。

駐在所平台長44公尺、寬10.8公尺,在古道上方,以一條大斜坡道與古道相接,平台南側上方上有數階規模很小的平台。

為了填補托馬斯與米亞桑之間警備空隙,在1922年設置馬沙布駐在所與沙沙拉比駐在所。馬沙布駐在所位在越嶺道上方,在陡急的坡地上架設著刺絲網,腹地狹小。駐在所的辦公室與官舍等建築物,就地取材的以檜木建照。下圖為東台灣展望中的馬沙布駐在所舊照片 



8:50AM繼續上路,開始滿地楓紅




9:10AM路上開始出現巨木,這裡是雲霧帶,適合紅檜圓柏巨木的生長
 



9:12AM 經過坍塌地形(地質已經很穩定)
 
大葉石櫟是八通關古道上最常見的殼斗科植物果實,這個季節常常掉滿地,比青剛櫟還常見。


9:44AM抵達沙沙拉比駐在所遺址(距離大水窟山屋7.7K, 距離托馬斯1.6K處)


為了填補托馬斯與米亞桑之間警備空隙,在1922年設置沙沙拉比駐在所。駐在所位於稜線上,是一個眺望海岸山脈的絕佳地點越嶺道至此脫離塔達芬溪左岸轉向西北,繞行米亞桑溪左岸。


沙沙拉比駐在所,位在海拔2219公尺,設置於1922年6月13日(1944年裁撤)。

駐在所平台長40公尺,寬19.5公尺。平台約有三階,駐在所平台後方尚有兩層,有數個小平台。

以往為了防止布農族人攻擊駐在所或警員,刺絲網(刺鐵絲)會通電,但是只有嚇阻作用,並沒有紀錄曾經讓布農族人受傷。


離開沙沙拉比駐在所不遠,就可以看見「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Suraura、アセンAsen戰死之地」碑,位於距離沙沙拉比駐在所約100公尺的越嶺道旁山側。大正十年(1921年)2月17日,托馬斯駐在所的兩名原住民警手Suraura、Asen在運送物資往大分的途中被斬首,僅立此碑紀念(可能因為階級低下,故僅於事件現場立碑紀念,兩人並未入祀建功神社,也沒有發現文獻紀錄曾列載兩人的生平經歷等資料)。

 

碑前的解說牌已經毀壞看不清楚內容文字


繼續趕路,這一段路程相當多巨木
 

一段坍塌路段需下切再上爬回古道

10:40AM見到黑色水管與兩個空的大儲水桶,以及以整排的刺絲網
 

 

沿著刺絲網前進沒多久,10:46AM看見路標牌指著托馬斯駐在所

托馬斯駐在所遺址(距離大水窟山屋9.3K, 距離大分12.7K處)

 

托馬斯駐在所,海拔2018公尺,設置於1920年12月2日(1944年裁撤)。

托馬斯,布農族語「熊很多」的意思。

托馬斯是當年規模、人員、編制僅次於大分的重要駐在所,位在塔達芬溪谷北岸、托馬斯大崩壁的上方,地勢險要,同時附設有砲台,與華巴諾一北一南、瞰制著拉庫拉庫溪谷,以山砲、重機槍等優勢武力鎮壓米亞桑、太魯納斯與大分地區的布農族人。

 駐在所往大水窟方向約數分鐘有小溪溝,需經過崩塌地往下取水。駐在所面積廣大共有三層平台。從入口進來的是上層平台,長51公尺、寬24公尺,中層平台長59公尺、寬29公尺,與上層平台有三處坡道相通。駐在所因早年國家公園規畫為宿營地,所以先後牽引兩條水管至平台,但是如今皆無水,但是對周遭史蹟造成干擾。


 托馬斯舊照片(引自東台灣展望)


在空地上還可見到當年的遺跡

很廣大的面積,現在已無當年建築的任何遺跡

但是留下的石牆相當壯觀






這個比較像是短尾葉石櫟

 

托馬斯駐在所有一支線延伸至馬西桑,古道現已湮沒於林野中, 1998年、 2001 年有調查小組兩度調查時曾試圖尋找日本路基,卻僅能尋獲片段不連續的路徑未能找到古道支線。但仍抵達兩個太魯那斯駐在所與馬西桑駐在所調查,拍攝不少照片。(見林一宏著「八二粁一四五米」)

2015年登山補給站有一篇馬西桑支線的探勘紀錄,也是相當驚險。馬西桑社與太魯那斯社在百年前都是布農族巒大社的在拉庫拉克溪北岸的大社,現今仍有大量完整的布農族家屋與駐在所遺址,但是古道已支離破碎難行,不是一般健行登山客適合前往的路線。

 

11:30AM我們在托馬斯駐在所午餐完畢繼續上路,沒多久就遇見大崩塌,不過路徑清楚有路條


經過崩塌之後又見古道,但是沒多久又一崩塌

 

崩塌點路徑清楚

路條指引往下切到河谷

 

2020年1月底,有山友在這溪谷迷路,沒有下切溪谷反而往朋珂上方溪谷走去,沒有回頭。古道是髮夾彎的走法,此山友往上走,越走越遠,最後就迷路了!

幸好他懂得求生,往上走到靠近馬沙布駐在所附近的山頂求援,最後被直升機發現,被救出來。

這條下切河谷的路,旁邊有多年前玉管處設置的崩塌警告牌

下切河谷這一段路,我們沒看見朋珂斷橋遺跡,書籍記載在距離溪床約7公尺高處殘留右岸石砌橋基,左側橋基已遭溪水沖毀。

越過塔達芬溪溪谷到對岸,有清楚路條

在距離此碑之前200公尺,位在支流溪谷深處有一朋珂駐在所(T97座標257359/2591728),因駐在所兩端道路都已被溪水沖毀,駐在所距河床高差約7公尺。

現今路線是下切溪谷後直接接上朋珂後面的古道,國家公園也沒特別立牌,所以駐在所遺址很難被發現,我們也錯過了!

朋珂駐在所設立於1922/6/13,1930被裁撤,無歷史照片。

12:13AM越過溪谷到對岸就會看到路徑上的「宮野七衛、大島三男、Katsuau、Rinoino戰死之地」碑

朋珂事件

這個戰死地之碑距離義西拉住在所約1.8公里,位在朋珂駐在所南方,越道路旁山側,1932年以前是木造的方尖碑,1930年代改建為鋼筋混泥土造方尖碑。此碑是紀念大正10年1921年3月16日警察測量隊遭襲擊,造成4死2傷的事件。巡查宮野七衛、大島三男及警手Katsuau、Rinoino等四人被射殺。





這棵被砍斷頭的巨木,當年木材不是被拿去蓋駐在所,就是被拿去蓋意西拉吊橋吧?!

 

在東段古道除了常見殼斗科的石櫟果實外,也常見台灣胡桃果實

 

1:08PM抵達意西拉吊橋

意西拉新吊橋旁邊是舊意西拉鐵線橋是八通關越道路東段中聯繫拉庫拉庫南北兩岸重要的橋樑。右邊的鐵線橋落成於1921年,後來於1930年代重建,迄今已約90年歷史。

舊意西拉鐵線橋(右側)

2006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貫通八通關古道,考量意西拉鐵線橋具有的歷史教育意義,與「僅存」價值,因此,決定保留舊吊橋,並在原址依傳統工法建造新吊橋

新吊橋與舊吊橋

這個吊橋底下木頭很細小,雖然吊橋至今仍相當穩固,但是我絕對不會想去走看看...

過意西拉吊橋沒多久,就來到一處新坍方處,我們的GPS資料顯示要下切,但是前方似乎已經架好往上的繩索,我們就跟著繩索往上走,上切之後又下降,還算不難走的高繞路線。
 
 
1:33PM又看到一個戰死碑

「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碑距離意西拉駐在所約10分鐘路程,位於越嶺道谷側,靠近意西拉吊橋南側。

1920年10月23日越道路第二期工程隊在築路工程中於此地被襲,造成2人死亡的事件,當時仁木三十郎為第一代意西拉鐵線橋南端橋頭監督工程作業進行時,遭到埋伏的布農族原住民開槍狙擊中彈身亡,另一名死者為警手賴明和。

1932年舊照片為兩支木標,一為人木三十郎之墓,一為賴明和之墓。1930年代之後改為鋼筋水泥造方尖碑,碑文錦記載仁木三十郎之名字。

仁木部長.jpg - 網誌02

意西拉駐在所之前有一棵大倒木,跪下才能鑽過去

1:44PM 抵達意西拉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3.6K, 距離大分9.1K處)

意西拉駐在所,意西拉為布農語Yusura在...旁邊(指在塔達芬溪溪畔),日本人取其譯音。

意西拉駐在所,海拔1750公尺,設立於1920年12月2日,1944年撤廢。

 

意西拉駐在所在古道上方,需往上爬上斜坡





意西拉駐在所的路標是放在往大分方向

 

2:02PM又遇見崩塌地形

跟著路條走下切路線
 

古道只要大坍方,只能高繞或是下切,這時候就要很注意尋找新路線上的路條。

這次下切又切到溪谷,這裡是塔達分駐在所的取水處距離駐在所100公尺而已,所以我們決定先去今天的住宿點塔達芬,再回來取水

3:20PM看到路標牌了

3:21PM抵達塔達芬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6.2K, 距離大分6.5K處)
塔達芬駐在所位在路旁山側,高於道路5公尺,以前有階梯通往駐在所平台,目前階梯已損毀,

塔達芬駐在所,位於海拔1550公尺,1920/12/2設立,1934撤廢

塔達芬駐在所警察家族合影(東台灣展望)


駐在所周圍以刺絲網保護,周遭駁坎被傾倒的樹木損毀


我們紮營在平台左側平地(這是這趟旅程唯一需要露營的地方,其他晚上都有山屋可住),現場留有一塊大型帆布與繩,剛好可以讓我們的帳篷搭在下方,避開下午大霧後來在傍晚轉成的霧雨。

接下來第四天行程,我們將趕路到大分山屋,因為天氣預報第五天將有大雨。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一) 東埔到大水窟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二) 大水窟到塔達芬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三) 塔達芬到大分及華巴諾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四) 大分到抱崖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五) 抱崖到南安

 

 

參考資料:

璞石閣: https://www.tipga.com/blog/yuliman/58f45a0b3286fe19a80544d9/1

東台灣展望- 作者: 毛利之俊 

拉庫拉庫溪流域人文史蹟原址保存或復舊工程之整體規劃(民國90年,黃俊銘)

2011日治八通關越嶺古道文化資源管理與遊憩利用計畫

日治八通關越嶺步道系統安全評估暨規劃委託案(民國106年)

拉庫拉庫溪流域日治時期遺址保存之可行性研究及計畫(民國90年)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 林一宏著(2004)

最後的拉比勇 徐如林 楊南郡著(民國96年)

布農抗日雙城記 徐如林 楊南郡著(民國99年)

 

八通關越道路東段駐在所及紀念碑一覽表(因東段起點為花蓮玉里,故此表依照里程排列)




 

Yap / Xuite日誌 / 回應(0) / 引用(0)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一...|日誌首頁|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三...上一篇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一) 東埔到大水窟...下一篇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三) 塔達芬到大分及華巴諾...
回應
2020金選獎
加我為好友

6年級前段班的水瓶座。喜歡旅行、爬山、做菜、衝浪…。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 2020夏.力行產業道路(下) - 華崗合歡溪步道上合歡西峰
  • 2020夏.力行產業道路(上) - 帖比倫瀑布
  • 2020夏.畢羊縱走之鋸齒連峰
  • 2020夏.少了棲松的塔魔巴
  • 2020春-單車小折環島(下) - 台灣東部
  • 2020春-單車小折環島(上) - 台灣西部
  • 2020春 - 五四縱走(平溪五分山到汐止大尖山)
  • 2020年豐阿O型逆走(下) - 石猴、水漾森林、千人洞
  • 2020年豐阿O型逆走(上) - 豐山、石夢谷、塔山車站
  • 2019年底八通關古道全段(五) 抱崖到南安
    沒有新回應!








離婚見證人

板橋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新莊離婚證人







新店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lenc37587as 的頭像
    halenc37587as

    花蓮美食

    halenc37587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